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近况
根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来算老年人口大约有1.8亿,根据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的规范来算也有1.2亿左右。与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相当飞速。“中国老年人口的数目在将来的40年间将持续迅速增长,并预计在2050―2055年达到峰值。即便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会有所放慢,但总的趋势是2100年时中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率将保持在34%的水平”。
2、中国人口老龄化伦理问题的表现
(一)代际公正危机
老年人的政治参与权弱化、分配不公平,偏离代际平等。一方面,虽然现在中国老年人依旧享有相应的政治参与权,但这种参与权在实质操作中已经丧失掉效力,老年人在社会事务和自己事务上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其次,在中国现有分配规范的支配下,身体和生理上的缺点致使老年人在分配当中处于劣势地位,老年人的利益容易遭到忽略,导致“老无所养”。
(二)老年人价值被忽略
伴随价值评价标准过多的往经济层面转移,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认定大多考虑的是其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精神价值的要紧用途。老年人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际价值观分裂,老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认同,年轻一代甚至对老年人思想和生活方法进行彻底否定。
(三)老年人精神养老的伦理缺失
人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现在,中国的老年生活活保障基本可以达成,但在精神赡养上尚有不足,甚至是缺失的。主要表现为:歧视老年人现象数见不鲜、物质供养代替精神赡养、“空巢老人”的伦理困惑、家庭养老中违背老年人的意愿、孝顺心态渐渐丧失等等。
3、解决人口老龄化伦理问题的原则及对策
(一)促进社会公正,共享社会进步成就
第一,健全“代际补偿”,促进第三分配的公正。罗尔斯觉得:“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个人的利益。”若要达成全社会的公平公正,在收入的第三分配中对老年人予以补偿是必需之举。
第二,健全代际合作。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代与代之间达成合作互惠是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缺少的。从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国家和社会就应当本着社会公正、合作的原则,针对老年人的贡献和近况拟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手段,予以老年人公正的回报。
(二)弘扬并重塑传统“孝文化”,打造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大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道德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有关爱,假如没情感和体现的参与,责任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定义而缺少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家庭道德教育需要爸爸妈妈在拥有肯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用途,借用传统文化中出色的伦理规范和需要对子女进行“孝”道需要和传递。
第二,促进代际间责任伦理的重建。重塑孝文化在家庭中的要紧用途就要重建代际间的责任伦理,“这其实也是代际之间的‘责任伦理’得以存在的一个基础,它当然也是一个和谐家庭以至也是一个和谐社会得以打造的不可获得的原因。”子女既要在自己责任上下足功夫,更要用“负责”、“责任”的理念去塑造下一代的家庭“孝道观”。
(三)坚强有关立法,打造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打造完善社会救助规范和养老法律规范。在中国现有些《宪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对子女的赡养义务均有所提及,但并没规定相应的精神赡养义务,健全尊老爱老方面的法律,对弘扬社会敬老之风和社会正气必不可少。
第二,打造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一个群众性、政策性、规范性非常强的工作。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自己特征及其所致问题的层次性,这就需要大家要针对这类突出问题打造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对城乡、东中西区域的养老模式和保障范围、标准进行统一的协调,打造“政府―社会―家庭”三者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因地制宜,逐步过渡。
(四)促进老年人价值的达成
第一,老年人应付自己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在中国,老年人几乎是和“被照料”是画上等号的。老年人进入这一年龄阶段应当提高对精神生活和生命意义的追求,准确定位我们的社会角色。一定量上说,老年人对自己有哪些样的认识和定位,就决定了有哪些样的老年生活水平。
第二,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为了让老年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价值、彰显自己价值,这就需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老年教育对于提高老年人自己的精神境界、健全精神生活、满足基本精神需要等都有要紧意义。